EN
繁
開始吧! - 基礎
你好,有乜幫到你?- 策略
收到,帶埋我? - 過程支援
公共空間設計101
「空間大可能!」案例庫
我的「空間大可能!」收藏
加入成功!
返回
我的「空間大可能!」收藏
全部下載
發送至電郵
發送成功!
NATURAL
自然
加到我的指南
環境面向的設計
親近自然的設計
公共空間可以帶動使用者親近大自然
一個自然的公共空間代表:
一個不僅可以改善身心靈健康,還可以增加使用者的環境知識、培養保護環境的意識的公共空間。
一個促進與自然聯繫的公共空間。
#地形設計#動線 #標示牌 #遊樂設施 #園景 #水景 #鋪路 #教育計劃
空間大可能!我能如何令公共空間帶動使用者親近自然?
指揮官
或許我可以在設計中考慮更多自然元素?
智者
或許公共空間可以允許使用者與自然有適當的互動?
精靈
或許我可以提供有關原生植物及其習性的建議?
由「好」到「令人嚮往」
我們可如何鼓勵使用者接觸自然?
我們可如何提倡自然教育?
我們可如何鼓勵使用者接觸自然?
地形設計可以拉近使用者和自然的距離。
應考慮場地環境和地形。透過地形設計,可以有效地連接高低不同的區域,尤其是當公共空間毗鄰自然水體時。
應考慮不同的地形設計方式,例如草坡、小徑、梯級,以滿足不同能力的使用者的需求。
動線設計可以令使用者更容易接觸到自然。
應計劃人工與天然互相連繫的路線,讓使用者盡可能與自然有接觸。記得也要考慮人為干預和自然之間的平衡。
此設計原則未必適用於面積較小的休憩處及公共遊樂場。
遊樂設施可考慮自然遊樂。
與自然元素(例如泥土和原生植物)互動,對於自然遊樂體驗至關重要。你也可以考慮運用不同的遊樂設備的物料和形式,促進使用者與自然的接觸,例如使用當地木材建造結構。同時也可以將植物教育的元素滲入其中。
園景和水景可以讓使用者沉浸在自然元素中。
園景可以令使用者通過五感體驗與自然互動。通過擴闊植物的品種,考慮不同形態、顏色、花朵和葉子的質感等,亦可以考慮芳香的植物,提供不同香氣。同時,社區農圃中的可食用植物和水果,都可以豐富公共空間中的感官體驗。
考慮一年四季採用不同植物類型,策劃季節性的景點。
本地植物可以模擬地區性景觀,突顯當地個性。尋求來自「精靈」(例如香港植物標本室、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等生態專家)的技術支援,了解不同物種的適當栽培方式。你可以使用「設計思維工具」裏的「增廣見聞—主題卡及方式卡」以獲得更多資訊。
精心策劃的植物與水景可以互相配合,形成一個完美的自然空間,讓人遠離繁忙的城市環境。
草坪應該向使用者開放,讓他們享受和參與各種活動。
除了人工水景外,自然水元素本身就很有吸引力,可以提供沉浸式自然體驗。善用場地條件可以幫助促進與大自然的親密接觸。凹陷地形是具有成本效益的創建水景方式。
此設計原則對郊野公園未必適用,因為我們應該避免不必要的設計干擾到原有的自然生態。
鋪路與植物結合,可以令使用者更接近自然。
一些鋪路的設計,例如網格系統,可讓植物在其中生長,促進與自然的互動。這種設計方法還可以使「硬景觀」和「軟景觀」之間的轉換更加流暢。
相關策略
INCLUSIVE
共融
ATTRACTIVE
吸引
DIVERSIFIED
多樣
PLAYFUL
趣味
BALANCED
平衡
REPRESENTATIVE
特質
相關案例
民生碼頭水岸
濟州偶來小路
橋園濕地公園
Park ‘n’ Play
濱海灣花園
The Courtyard of the Future
首爾路空中花園
添馬公園
佩雷公園
高線公園
威爾士戴安娜王妃紀念噴泉
山水間
相關問題
我們可如何通過靈活的設計以應對改變?
我們可如何維持各種物種的棲息地?
我們可如何減少施工過程中的浪費?
我們可如何促進散熱和減少熱增益?
我們可如何促進公共空間中的社交互動?
我們可如何促進孩子們的身心健康?
我們可如何善用園景來提升使用者的心理健康?
我們可如何促進活躍積極的生活方式?
我們可如何減輕周邊噪音和視覺干擾?
我們可如何營造適合正念活動的空間?
我們可如何推廣自然遊樂?
我們可如何讓公共空間中出現不同嬉戲的方式?
我們可如何協助舉行不同活動?
我們可如何透過園景設計來增強使用者體驗?
我們可如何令這個公共空間更獨特?
我們可如何提供容許不同功能和靈活使用的空間?
我們可如何透過提供種類豐富的設施、設備及傢俬,讓使用者可以靈活地使用公共空間?
我們可如何提倡自然教育?
標示牌可以做到推廣環境教育。
標示牌不僅要提供基本的指路信息,還應提供關於植物的資訊、修復過程和其他環境知識。
定期在公共空間組織教育計劃,可以幫助促進 人與自然的互動。
可以在公共空間舉辦各種活動,如種植工作坊、學習活動、休閒活動,以促進親近自然的意識,教育使用者了解生態系統的重要性。
相關策略
NAVIGABLE
暢遊
DIVERSIFIED
多樣
相關案例
橋園濕地公園
濱海灣花園
山水間
相關問題
我們可如何增強社區對公共空間的好感?
我們可如何鼓勵使用者的正面行為?
我們可如何設計不同使用者都能夠容易理解的標示牌?
我們可如何優化動線設計,令使用者可暢遊公共空間?
我們可如何幫助使用者在公共空間自我導航?